时光荏苒,往事如烟。我叫程润春,今年九十岁,是福州大学的首届毕业生。大学之路颇为艰难,读了整整六年。1957年夏,我从江苏省扬州中学毕业,参加了录取人数达十万六千人的高考,因视力色弱受限只能报考文科。虽与第一志愿上海财经学院失之交臂,终被第二志愿厦门大学的经济系贸易经济专业录取。我跟着扬州中学的学长朱扬顺到厦门大学报到。当时鹰厦铁路(现已停止客运)刚修好不久,受设备不稳定和雨季常塌方的影响,列车时断时续,我们只得走走停停,颇为周折。谁知入校不久,学长被划为右派。然而缘分奇妙,六十年后我们仍同城而居,偶尔还会小聚。


1956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工业,很多新学校在筹建中。1958年福建省委决定创办福州大学。此前依托厦门大学成立的福建工学院(福州大学前身)开始招生,初设机械、电机、化工、矿冶(其下设的矿区土木专业于1960年独立为土木建筑工程系)四个系,并当年即纳入高校招生计划。一边在福州建校,一边在厦门大学筹备。许多厦门大学学生踊跃报名转校,我和蒋丹华、陈金铭等很多同学一起报了名,被录取到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我们作为首批学生,成建制从厦门大学划归福州大学,人暂留厦门大学学习,厦门大学为此成立了工科办公室处理和新办福州大学的相关事宜。


1960年我们迁至福州校区时,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的教学楼只有土建楼一幢,学生宿舍若干。规划中的校园,实际上还是一片水田。食堂为临时搭建的竹棚,时有漏雨。图书馆尚未建成,图书暂存在旁边的西禅寺内。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经常吃不饱,水肿得厉害。但在张孤梅书记和卢嘉锡校长的带领下,全体师生士气高昂,个个充满活力。卢嘉锡校长和我们一样也是从厦门大学走到了福州大学,他治学严谨,不求名利。当年他提出的理工结合、以工为主,为福州大学的办学方向奠定了基础。
1963年我从福州大学毕业后,因福建地处海防前线,国家大型企业不多,我们机制专业四十余名同学被分配到江苏省无锡市的部属大型国企:无锡机床厂6人,无锡动力机厂8 人,无锡油泵油嘴厂24人。起初同学联系密切,后因工厂内迁、恋爱结婚、工作调动等原因,联络减少。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中断联系的同窗得以重聚。其中,我大学最好的同学蒋丹华,曾被划为右倾,遣送回乡后一别二十多年才重新联系上。他专程来扬州探望我,我们彻夜长谈,谈起在厦大和福大的求学岁月,也感慨同窗廿载沉浮,百感交集。工作中我也与郑汉英、冯永庚、候龙官、陈金铭等同学保持接触,期间曾两次回母校,得到当地同学庄金、亚英和欲忠的热情接待,非常感恩。
2018年4月,我重访两所母校。厦门大学门卫管理严格,报上1957届经济系学生身份,经查验后顺利放行。在熟悉的芙蓉2号楼建南大会堂前伫立良久,追忆青春,往事如潮,心绪难平。福州大学早已是旧貌换新颜,唯有当年的宿舍楼(现改作东区学生宿舍)仍见证着沧桑。卢嘉锡校长的塑像静立校园,其治学精神已化作参天大树。



重睹母校新颜,追忆似水年华。如今我虽年届九旬,仍时常神游于厦门大学与福州大学之间,往昔岁月,清晰如昨,毫无阻隔。
在福州大学的系统学习,为我们在日后的工作岗位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使我们能够迅速投身建设祖国、振兴机械工业的行列,并为此服务四十多年。如今毕业已逾六十载,当年机制三个班共九十五名同窗,大多已离世。感谢亲爱的母校福州大学!我想自豪地说:我是拿着厦门大学录取通知书,从福州大学毕业的第一届毕业生!
福州大学首届(1963届)毕业生
程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