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

教授(研究员)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队伍 -> 教师名录 -> 教授(研究员) -> 正文
  • 张卫波

    性 别 :女

    出生年月:1971年11月

    系 别:车辆工程系

    学 位:博士

    职 称:教授

  • 详细资料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编: 350108

    Email: wbzhang@fzu.edu.cn 

    主要学历及工作经历

    2012/07-至今,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

    2013/09-2014/08,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访问学者

    2010/07-2011/08,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系,访问学者

    2005/10-2012/07,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副教授

    2003/10-2005/10,清华大学,车辆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

    1999/09-2003/03,吉林大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博士

    1996/09-1999/07,长春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硕士

    1994/07-2005/07,长春工业大学,教师

    1990/09-1994/07,长春工业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系,本科

    社会兼职

    1)福建省汽车学会副秘书长

    研究领域(研究课题)

    1)智能交通系统

    2)车辆智能路径规划

    3)车辆新能源技术

    4)车辆主被动安全技术

    主要科研项目(近五年)

    1. 福建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 2024J01349,非结构路况下基于非精确导航信息的低速无人车路径规划研究, 2024-11至 2027-11,在研,主持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 52272389,融合多信息空间化动力源衰退的FCHEV多目标动态权衡智能控制方法, 2023-01-01至 2026-12-31,在研,参与

    3. 福建省科技厅,重大专项专题项目,科技厅“科技专项”2060901,高性能锥齿轮传动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 2021-11至 2024-10,结题,参与

    4.

    代表性论著

    期刊论文

    [1]Wei Bo Zhang and Guang-Yu Zhu,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PCB prototyping assembly with OFA based on similarity of intuitionistic fuzzy sets,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021,29(7):2054-2061. (SCI,中科院1区,top期刊, IF:12.029)

    [2] Guang-Yu Zhu, Cen Ding andWei Bo Zhang, Optimal foraging algorithm that incorporates fuzzy relative entropy for solving many-objective permutation flow shop scheduling problems, 2020,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2020, 28(11): 2738 – 2746. (SCI,中科院1区,top期刊, IF:9.518)

    [3] Zhu Guang Yu; Ju Xue Wei;Zhang Wei Bo*; Multi-objective sequence optimization of PCB component assembly with GA based on the discrete Frechet distanc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18, 56(11):4017-4034.(SCI,中科院1区, top期刊, IF:4.213)

    [4]Zhang Wei Bo; Zhu Guang Yu*; Drilling Path Optimization by Optimal Foraging Algorithm ,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2018, 14(7): 2847-2856. (SCI,中科院1区,top期刊, IF:9.112)

    [5] Guang-Yu Zhu, Li-Jun He, Xue-Wei Ju,Wei-Bo Zhang*, A fitness assignment strategy based on the grey and entropy parallel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OEA,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8, 265(3):813-828 (SCI,中科院一区, top期刊, IF:4.213)

    [6] Zhu, Guang-Yu*; Zhang, Wei-Bo; Optimal foraging algorithm for global optimization, Applied Soft Computing, 2017, 51: 294-313. (SCI,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IF:5.427)

    [7]张卫波,肖继亮.改进RRT算法在复杂环境下智能车路径规划中的应用.中国公路学报, 2021, 34 (03): 225-234.(Ei)

    [8]张卫波,黄毅鹏,杨际福.车用涡轮增压器压气机的气动噪声机理.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 (03): 359-365.

    [9]张卫波,杨际福,王宝丰.非线性谐波法的轴向VNT涡轮内流场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47 (02): 206-212.

    [10]张卫波,张婷霞,王宝丰,等.车用增压器径流式涡轮转静干涉效应研究.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3 (06): 2106-2114.

    [11]张海路,张卫波.车用涡轮增压器瞬态性能实验装置设计与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46 (03): 366-371.

    [12]张卫波,张麒麟,马宁,等.基于模糊PID的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控制技术研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8, 47 (02): 167-170+174.

    专利:

    1) 2022111631670发明专利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动态窗口法

    2) 2022111704879发明专利基于快速扩展随机树与动态窗口法的双层路径规划方法

    3) 2021111418158发明专利动态环境下碰撞系数人工势场法局部路径规划方法

    4) 2018108492375发明专利基于蜗轮蜗杆驱动可变文丘里管的EGR率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5) 2019109090684发明专利一种旋转吸能式汽车保险杠及其工作方法

    6) 201810451886X发明专利一种轴向移动式涡轮增压器及其使用方法

    7) 2021112530969发明专利基于碰撞预测模型的人工势场无人车动态路径规划方法

    8) 2019104261855发明专利一种纯电动汽车制动能量回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9) 2019106285981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分体式可升降传送带及其使用方法

    10) 2017112257759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废气涡轮增压器改进的涡轮发电机试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11) 2018107965244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多功能车载控制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12) 202110842405X发明专利基于安全A*引导点的无人车实时全局路径规划方法

    13) 2018107264579发明专利一种涡轮增压器进气中冷器中冷凝物的清理方法

    14) 2021108793482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危险系数的自适应动态窗口无人车实时避障方法

    15) 2018103566870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尾气涡轮发电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16) 2021108791631发明专利考虑转角约束的无碰撞检测快速随机树全局路径规划方法

    17) 2021111468833发明专利基于粒子群算法的障碍物自我保护人工势场法局部路径规划方法

    18) 2021109651027福州大学一种基于曲率约束融合势场法的D*Lite无人车局部路径规划方法

    19) 2019108916964发明专利基于高斯变异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小车自动寻路方法

    20) 2019109640307发明专利基于三角形内心引导RRT算法的路径规划方法

    21) 201911392674X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高速工况防碰撞追尾方法

    22) 2019113937852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同心圆采样引导RRT算法的路径规划方法

    23) 2019104033115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动态窗口的多虚拟目标点全局动态路径规划算法

    指导硕士生研究方向

    1)智能交通系统

    2)车辆智能路径规划

    3)车辆新能源技术

    4)车辆主被动安全技术